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期刊列表

标题: 作者:   关键词:    
  •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叙事——基于民族学与历史学视野
  • [摘要]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,出于国家层面竞争失利而经历的挫折感,一些历史学家倾向于从边疆地区面临的分离危机来思考民族问题,不断地从学术层面构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,强调“中华民族是一个”,希冀将边疆民族统合到一个共同的民族国家框架之内。但对于一些民族学家和民族志社会学家来说,民族与政治间的紧张让他们感到不安,他们提出用“民族平等,文化多元”作为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。由此,两者构建了迥异的民族叙事框架。尽管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在学术观点上有诸多分歧,但他们普遍将构建中华民族视作一项神圣使命,并且形成了基于中国边疆本位的历史观;重新审视边疆社会与边疆民族,从学理上检讨传统的“华夷之辨”,进而将边疆社会与边疆民族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。关键词:边疆民族 民族学 历史学 中国本位 民国时期作者冯建勇,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、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特聘教授。地址:浙江省金华市,邮编321004。
  • 冯建勇
  • 全文[ PDF 1361.0 MB ] 2018.4(5):0-0  共有 1467 人次浏览
  •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: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与启示
  • [摘要]历史上, 呼伦贝尔地区以北方世居民族为核心,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态势。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使移民大量增加,促进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。多民族的格局,以及近代以来复杂的边疆形势下,民族问题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全面实施党的民族政策,目前有42个民族生活在这里。现阶段在贯彻落实中央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”重要方针上,该地区采取了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民众居住条件,调整改善地方经济结构,在重视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发挥语言相通的良性效应等重要举措。从其侧重点和努力方向来看,海拉尔区是以促进“民族团结”为目标的、有针对性地实施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”的措施;鄂伦春自治旗则是在践行“民族进步”过程中,为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”创造良好条件。总体上,情感上的日益亲近,检验和反映了当地贯彻落实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”良好局面。关键词: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呼伦贝尔地区作者赵月梅,女,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助理研究员。地址: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,邮编100081。
  • 赵月梅
  • 全文[ PDF 1078.0 MB ] 2018.4(5):0-0  共有 1452 人次浏览
  • 列宁和斯大林对“民族文化自治”的批判
  • [摘要]在国际共运史上,第二国际期间出现的民族文化自治主张影响极为深远,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订民族纲领的重大思想障碍。纵观列宁的著作,民族文化自治是列宁在批判民族主义问题上最为着力、用心最多的一种理论,被列宁定性为“最精致、最绝对、最彻底的民族主义”。与列宁的观点一致,斯大林在同一时期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也极为集中,一些问题说得更为透彻,着重从历史发展规律上对民族文化自治做了否定。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目标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、共同繁荣,而不是各行其是、独自发展。这一目标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,也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之中。民族文化自治着眼的是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诉求,体现的是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和“公民社会”建设。基于民族文化自治固有的性质和局限,以及我国现有民族工作体制的优越性,民族文化自治绝不能成为我们民族政策的选项。关键词:民族主义 民族文化自治 马克思主义 民族政策作者王希恩,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研究员。地址: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,邮编100081。
  • 王希恩
  • 全文[ PDF 1070.0 MB ] 2018.4(5):0-0  共有 1482 人次浏览
 1  2